《金融動態》
本期需重點關注的內容有:
1、原創天地:《清潔能源系列報告:氫能產業上游——氫的制取》
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,人們對于碳排放的要求越來越嚴,全球能源行業正經歷著以低碳化、無碳化、低污染為方向的第三次能源變革,電氣化趨勢明顯。氫能作為一種清潔、高效、安全、可持續的二次能源,可通過一次能源、二次能源及工業領域等多種途徑獲取。氫能可以用于交通運輸,金屬精煉和住宅部門的加熱和烹飪等方方面面,氫氣也是石油精煉、氨生產等化工生產的原料。而且,氫能有潛力成為整合不同基礎設施的能源載體,以提高經濟效率、可靠性、靈活性,其中許多用途將有助于減少電力和交通部門的碳排放。目前,我國氫氣主要來自化石能源,但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的下降,電解水制氫有望成為未來我國氫能的主要發展方向。本文對各類生產氫的工藝、原料以及制氫成本進行了分析,供讀者參考。
2、精彩推薦:《寬松周期:將來未來——解讀77國常會重提降準》
7月9日央行宣布于7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.5個百分點,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元。降準落地,不代表寬松周期開啟。本次國常會特別強調“針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,要在堅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礎上,保持貨幣政策穩定性、增強有效性”,這意味著貨幣政策“穩健”的基調沒有改變。下半年預計貨幣政策“不緊不松”,一方面經濟仍在恢復過程中,通脹和匯率壓力不大,貨幣政策收緊可能性不大,但一方面,考慮到“穩杠桿”的政策訴求和地產融資“強監管”壓力,貨幣政策放松空間也受到明顯制約。
降準主要目的在于調結構和降成本。2018年以來央行貨幣政策思路已經從“總量型”切換到“結構性”,市場不應該總抱著“大水漫灌”的有色眼鏡看待降準。從官方解讀看,這次降準的目的主要有兩點,一是調整資金結構,增加金融機構的長期資金占比,引導金融機構增強對于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,推動經濟在恢復中達到更高水平均衡;二是通過降準置換MLF的方式降低融資成本,緩解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中下游和中小微企業的沖擊。
3、共同關注提示
央行:決定于2021年7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.5個百分點。本次下調后,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為8.9%。此次降準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每年約130億元,通過金融機構傳導可促進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。
寧夏葡萄酒產業:7月10日,寧夏葡萄及葡萄酒產業發展迎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時刻——全國首個特色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、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,標志著寧夏葡萄及葡萄酒產業發展正式納入國家戰略,開啟了新征程、達到了新水平。
(注:《一周金融動態》所涉及的相關觀點和結論僅作為西部擔保內部參考,相關政府部門或企業若采用其作為決策或投資等活動的依據,出現相應風險西部擔保概不負責。)